文件系统:曾将圆形的磁性盘片装在一个方形的密封盒子里。有了磁盘之后,人们使用计算机就方便多了,不但可以把数据处理结果存放在磁盘中,还可以把很多输入到计算机中的数据存储到磁盘中,这样这些数据可以反复使用,避免了重复劳动。可是不久之后,人们又发现了另一个问题:人们要存储到磁盘上的内容越来越多,众多的信息存储在一起,很不方便。这样就导致了文件系统的产生。 只有低格才对磁盘有很大的伤害,其它的读写是不要紧的。 在linux服务器中,当现有磁盘的分区规划不能满足要求(例如,根分区的剩余空间过少,无法继续安装新的系统程序)时,就需要对硬盘中的分区进行重新规划和调整,有时候还需要添加新的硬盘设备来扩展存储空间。 实现上述操作需要用到fdisk磁盘及分区管理工具,fdisk是大多数linux系统中自带的基本工具之一。
盘头:硬盘有多个盘片,每盘片2面 磁头:每面一个磁头
扇区:盘片被分为多个扇形区域,每个扇区存放512字节的数据 磁道:同一盘片不通半径的同心圆 柱面:不同盘片相同半径构成的圆柱面
硬盘按数据接口不同,分为 ATA(IDE)和 SATA 以及 SCSI 和 SAS,接口速度不是实际硬盘数据传输的速度。 ATA(IDE),全称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并口数据线连接主板与硬盘,抗干扰性太差,且排线占用空间较大,不利电脑内部散热,已逐渐被 SATA 所取代。 SATA,全称 Serial ATA,抗干扰性强,支持热插拔等功能,速度快,纠错能力强。 SCSI,全称是 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机系统接口),SCSI 硬盘广为 工作站级个人电脑以及服务器所使用,资料传输时 CPU 占用率较低,转速快,支持热插拔等。 SAS(Serial Attached SCSI)是新一代的 SCSI 技术,和 SATA 硬盘相同,都是采取序 列式技术以获得更高的传输速度,可达到 6Gb/s。
磁盘分区结构 硬盘中的主分区数目只有4个 主分区和扩展分区的序号限制在1~4 扩展分区再分为逻辑分区 逻辑分区的序号将始终从5开始
fdisk -l [磁盘设备]或fdisk [磁盘设备] 交互模式中的常用指令 p 列出硬盘中的分区情况,信息显示的格式与执行"fdisk -l"命令相同 n 创建新分区 d 删除分区 t 变更分区类型,转换格式 w 保持配置 q 退出 l 查看分区对应的系统ID号
在硬盘设备中创建、删除、更改分区等操作同样通过 fdisk 命令进行,只需使用硬盘的设备文件作为参数。例如,执行“fdisk /dev/sdb”命令,即可进入交互式的分区管理界面中 输入“m”指令后,可以查看各种操作指令的帮助信息 “p”指令——列出硬盘中的分区情况
“n”指令——新建分区 按照类似的操作步骤继续创建第二个主分区(/dev/sdb2),完成后可以输入“p”指令查看分区情况,具体操作如下: 创建一个扩展分区和两个逻辑分区 d”指令——删除分区 “t”指令——变更分区的类型 “w”和“q”指令——退出 fdisk 分区工具
执行以下操作将把分区/dev/sdb1 格式化为 XFS 文件系统。
执行以下操作可以将分区/dev/sdb5 创建为交换分区。
在 Linux 操作系统中,对各种存储设备中的资源访问(如读取、保存文件等)都是通过目录结构进行的,虽然操作系统核心能够通过“设备文件”的方式操纵各种设备,但是对于 用户来说,还需要增加一个“挂载”的过程,才能像正常访问目录一样访问存储设备中的资源。
当然,在安装 Linux 操作系统的过程中,建立的分区通常会由操作系统自动完成挂载, 如“/”分区、“/boot”分区等。然而对于后来增加的硬盘分区、光盘等设备,需要管理员手动进行挂载,实际上用户访问的是经过格式化后建立的文件系统。挂载一个文件系统时, 必须为其指定一个目录作为挂靠点(或称为挂载点),用户通过这个目录访问设备中的文件、 目录数据。 以下操作用于将光盘设备挂载到/mnt 目录。 卸载文件系统umount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