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模型: 应用层:抽象语言->编码 表示层:编码->二进制 会话层:提供应用程序地址 传输层:分投(MTU限制)(TCP/UDP) 网络层: 介质访问控制层:控制物理层 物理层:实体(网卡,网线)
上三层为数据流量层,是应用程序对数据加工处理的层面 下三层为传输流层,负责数据转发
网络变大------>节点增加 距离变长
距离:中继器(放大器)加压(增加电压,不识别数据)不能无限延长
节点:HUB(集线器)-----> 1、地址(身份标识) 2、冲突 3、安全 4、传输延时增大
地址:(IP地址 MAC地址) MAC地址:网卡芯片的出厂身份ID—48位二进制构成–16进制表示–全球唯一
冲突 :节点同时发送数据时,电波相互抵消 CSMA/CD: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排队 缺点:不能够完全解决冲突,传输效率低
交换机: 1、无限的传输距离 2、没有冲突–所有节点可以同时收发数据 3、单播–流量一对一收发
交换机工作在OSI模型的二层(电流变二进制,二进制变电流) 洪泛:除流量接口外的其他接口复杂转发? 大->无限距离,无冲突,单播->交换机->MAC地址->洪泛->洪泛范围->路由器
IP地址:32位二进制组成,点分十进制表示
例:192.168.1.1 128 34 32 16 8 4 2 1 11000000.10101000.00000001.00000001ARP:地址解析协议 基于广播通过对端的IP地址获得对端的MAC地址 DNS:域名解析 MTU:最大传输单元,默认1500 端口号:0-65536 其中1-1023为注明端口为静态端口,固定分配给各种服务;1026-65535为高端口,动态端口,随机为服务分配。 UDP:用户数据报文协议(非面向连接的不可靠传输协议)仅完成传输层的基本操作--端口号和分段 TCP:传输控制协议 --在完成了传输的基本工作外,还需保障传输的可靠性。
名词解释 1、TCP/IP协议栈道 2、封装
数据从模型高层向低层加工的动作--数据将不断变大。3、解封装
对各层报头的读取、删除;与封装相反。4、PDU-协议数据单元
应用层:数据报文 传输层:段 网络层:包 数据链路层:帧 物理层:比特流5、ARP地址解析协议
正向ARP:已知对端IP,通过广播获得对端MAC地址 反向ARP:已知对端MAC,通过广播获得对端IP地址 无故ARP:地址冲突检测,设备使用一个IP地址,从外进行正向ARP,被请求的目标IP地址为本地IP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