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基础第二天

    技术2022-07-21  94

    计算机基础知识 计算机硬件组成部分可分为三个部分: 1 输入单元:键盘、鼠标、扫描仪等。 2 主机单元:CPU、主板、主存储器(内存)、磁盘等 3 输出单元:屏幕、打印机等。 目前所接触的计算机都遵循冯诺依曼体系。 CPU由控制器和运算器组成。 一、CPU的架构 a.精简指令集(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RISC):微指令集较为简洁,每个指令的运行时间都很短,完成的动作也很单纯,指令的执行效能很好,如果要完成复杂的工作,则需要多个指令来完成。 b.复杂指令集(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CISC):CISC在微指令集的每个小指令可以执行一些较低阶的硬件操作,指令数目多而且复杂,每个指令的长度并不相同,因为指令的执行较为复杂的,所以每条指令花费的时间较长,但是可以处理的工作较为复杂。 二、计算机上的计算单位 计算机的运行计算基础是基于二进制来运行。只是用二进制执行运算,用其他进制表现出来。十六进制常见于内存地址,注册表regedit。Mac地址等。而计算机八进制比较少见不常用,一般用于某些编程语言。 对于计算机而言,它只认识0与1,0/1这个二进制单位我们称为bit,对于存储数据时,不论数据块大小是多少,最小的存储单位是8个bit,因此定义了byte这个单位。 1 Byte=8 bits。且,1024 byte=1 K,1024 K=1 M,1024 M= 1 G,1024 G= 1 T,1024 T=1 P。 三、数制的概念。 二进制(表示:B):基数=2,使用符号={0、1},运算规则=【逢2进1,借1当2】。 八进制(表示:O):基数=8,使用符号={0、1、2、3、4、5、6、7},运算规则=【逢8进1,借1当8】,注(1位八进制对应3位二进制)。 十进制(表示:D):基数=10,使用符号={0、1、2、3、4、5、6、7、8、9},运算规则=【逢10进1,借1当10】。 十六进制(表示:H):基数=16,使用符号={0、1、2、3、4、5、6、7、8、9、A、B、C、D、E、F},运算规则=【逢16进1,借1当16】,注(1位十六进制对应4位二进制)。 ①:非十进制数转换二进制数的自定义公式:(X)Z=Xn-1×Zn-1+Xn-2×Zn-2+…+X1×Z1+X0×Z(x-1×z)-1=(Y)10 X表示一个非二进制(多位),Y表示一个十进制数(多位),Z表示各进制的基数,n表示位数。 ②:十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数:整数部分采取“除二取余法”,从下往上取,小数部分采取“乘二取整法”,从上往下取。 十进制整数转换为八进制:“除八取余”。十进制整数转换为十六进制:“除十六取余”。十进制小数转换为八进制:“乘8取整”。十进制小数转换为十六进制:“乘16取整”。 ③: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之间的相互转化。 二进制数转换为八进制数:三位一组,不足补零。整数部分前补零,小数部分后补零。八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数:每位展三。 二进制数转换为十六进制数:四位一组,不足补零。整数部分前补零,小数部分后补零。十六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数:每位展四。 四、内存 a:内存是计算机系统的主存储器:内存作为一个存储数据的存在,内存里的数据能被CPU直接访问。 CPU不能直接访问硬盘的数据,所以硬盘被分到和光盘、u盘一类的外部存储器。 b:内存是由8个小格(bit)组成的1个字节单位(byte)排列组成的。 c:计算机操作系统会给内存每1个字节分配一个内存地址,CPU只需要知道某个数据类型的地址,就可以直接去到该内存位置去提取数据了 d:直接寻址技术:CPU知道要访问数据的内存地址,就能直接到内存的对应位置访问数据。 e:内存地址的表示方式:在32位操作系统中,内存的地址就是32位的2进制数。 f:内存地址的数量决定CPU能访问的内存大小。32位操作系统总共只能对应4 GB的内存容量。而64位操作系统理论上能够分配17多亿GB(4 G×4 G)的内存。 g:指针:32位系统需要4 byte的内存来存放该指针的内容(1个内存地址),所以定义一个指针,然后sizeof(p)是返回4的。 64位操作系统需要8个内存单位去存放64位系统的一个指针,所以sizeof(p)返回8. 操作系统 (硬件:最底层)>(内核空间:内核文件、内核模块;固件BIOS)>(系统调用接口)>(用户空间:应用程序) Linux就处于内核与系统调用接口这两层,所以说Linux是一个操作系统。 java则位于用户空间。 Shell是Linux系统的用户界面,提供了用户与内核进行交互操作的一种接口。它接收用户输入 的命令并把它送入内核去执行。 实际上Shell是一个命令解释器,它解释由用户输入的命令并且把它们送到内核。不仅如此,Shell还有自己的编程语言,它允许用户编写由shell命令组成的程序。 我们可以用SHELL实现对Linux系统的大部分管理列如:文件管理、用户管理、权限管理、磁盘管理、软件管理、网络管理。 Linux远程连接 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工具远程连接Linux服务器。 常用的ssh工具有 SecureCRT ,Xshell ,MobaXterm 等。 用ssh连接虚拟机的命令是 : ssh 用户名@虚拟机ip地址。(未设置用户名的可以用root作为用户名登录) Linux控制台的使用 终端设备:terminal ----能够接受输入、能显示输出,终端始终扮演人机接口的角色。 显示系统消息的终端就叫控制台,Linux默认所有的虚拟终端都是控制台,都能显示系统消息。 虚拟终端:6个,try 切换终端命令:Ctrl+Alt+F【1-6】 图形终端:CentOS 6:用Ctrl +Alt +F7切换到图形终端。 CentOS7:在哪个虚拟终端启动,图形终端就位于哪个虚拟终端。 串行终端:ttyS 伪终端:pty 命令行及命令提示符 Linux命令行即非图形化界面的模式,我们称之为命令行模式,也称为文本模式,由于在命令行模式下,所有的显示都是以代码的显示,要理解命令行模式,首先要知道命令提示符。 命令提示符是指在操作系统中,提示进行命令输入的一种工作提示符。 登录前界面: 登录后界面 1、localhost login:localhost是主机名,我们使用root账号来登录,root用户在Linux系统中代表无穷的权利。 2、password:这一行是输入root敲回车后才会出现,而且输入字符不会有任何显示。 3、Last login : Thu Jul 2 17:37:48 on tty1 在输入正确密码登录后,系统会显示上一次的登录信息。 4、[root@localhost ~]# :root 表示当前登录用户,@之后接的是主机名 ,最右侧的 ~是指当前所在的目录,# 则是我们讲的命令提示符。 5、 在第四条中[root@localhost ~]# 的内容是可以自定义显示的 []中的内容是由环境变量$PS1来控制的 PS1 的相关选项参数如下 \d:代表日期,格式为 星期 月 日 \H:完整的主机名称 \h:仅取主机的第一个名字 \t:显示时间为24小时格式 如: HH:MM :SS \T:显示时间为12小时 \A:显示时间位24小时 : HH:MM \u:当前用户的账号名称 \v:BASH的版本信息 \w:完整的工作目录名称 \W:利用basename取得工作名称,所以只会列出最后一个目录 #:下达的第几个命令 \ $:提示字符,如果是root时,提示符为:# ,普通用户为 : $ 命令语法结构: 命令 选项 参数1 参数2 1、一行命令中,第一个输入的部分绝对是命令,或者可以执行的文件。 2、command 是命令的名称 3、[-option]中并不一定存在,当要加入选项时,通常情况下会带-号,有的会带–,作用是影响命令的执行结果。(-:短选项。–:长选项) 4、parameter1 parameter2…是选项后面的参数,或者是命令的作用对象。 5、命令、选项、参数之间是以空格来区分的。不论几个空格都视为一个,所以空格是很重要的提示符。 6、当写完整个命令后,敲回车执行命令。 几个简单的命令: date:显示日期的命令。 date +%F :加上选项后,显示不同的格式 cd :切换目录 reboot:重启命令 poweroff:关机命令 ls:列出当前目录下的文件 echo:在终端输出字符 cat /etc/passwd 查看文件 useradd cjy:添加一个叫做cjy的用户 passwd cjy: 修改cjy用户的密码 vim编辑器 vi编辑器是所有Unix及Linux系统下标准的编辑器,它就相当于Windows系统中的记事本一样,它的强大不逊色与任何最新的文本编辑器。它是我们Linux系统不能缺少的工具。对Unix及Linux系统的任何版本,vi编辑器是完全相同的。 ①:vi是visual interface 的缩写,即 可视化接口 ②:vim是vi iMprove的缩写,即vi的增强版(具有语法着色功能) ③:在我们最小化安装的系统中,默认是没有安装vim编辑器的,我们需要安装:yum install vim -y ④:vim的模式:vim有三种模式:命令行模式、输入模式、末行模式。 ⑤:vim模式之间的切换:命令模式->输入模式:a.i.o等键。输入模式->命令模式:ESC键。命令模式->末行模式:“:”键。末行模式->命令模式:ESC键。 ⑥:末行模式: w(保存)、q(退出vi)、q!(放弃对文本内容的修改强制退出)、wq(保存退出)。

    Processed: 0.013, SQL: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