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开发手册(泰山版)》之MySQL数据库
1、建表规约2、索引规约3、SQL语句4、ORM映射
1、建表规约
(
1)表达是与否概念的字段,必须使用 is_xxx 的方式命名数据类型是 unsigned tinyint(
1 表示是,
0 表示否)
正例:表达逻辑删除的字段名 is_deleted,
1 表示删除,
0 表示未删除
(
2)表名和字段名
正例:aliyun_admin,rdc_config,level3_name
(
3)表名不使用复数名词
(
4)禁用保留字
(
5)主键索引名为 pk_字段名;唯一索引名为 uk_字段名;普通索引名则为 idx_字段名
(
6)小数类型为 decimal,禁止使用
float 和
double
(
7)如果存储的字符串长度几乎相等,使用
char 定长字符串类型
(
8)表必备三字段:id
, gmt_create
, gmt_modified
id 必为主键,类型为 bigint unsigned、单表时自增、步长为
1
gmt_create
, gmt_modified的类型均为 datetime 类型
前者现在时表示主动式创建,后者过去分词表示被动式更新
(
9)表的命名最好是遵循“业务名称_表的作用”
正例:alipay_task
/ force_project
/ trade_config
(
10)单表行数超过
500 万行或者单表容量超过
2GB,才推荐进行分库分表
(
11)合适的字符存储长度,不但节约数据库表空间、节约索引存储,更重要的是提升检索速度
正例:无符号值可以避免误存负数,且扩大了表示范围
人的年龄——tinyint unsigned
2、索引规约
(
1)业务上具有唯一特性的字段,即使是组合字段,也必须建成唯一索引
(
2)超过三个表禁止 join。需要 join 的字段,数据类型保持绝对一致;多表关联查询时,
保证被关联的字段需要有索引
(
3)在 varchar 字段上建立索引时,必须指定索引长度,没必要对全字段建立索引,根据
实际文本区分度决定索引长度
(
4)页面搜索严禁左模糊或者全模糊,如果需要请走搜索引擎来解决
索引文件具有 B
-Tree 的最左前缀匹配特性,如果左边的值未确定,那么无法使用此索引
(
5)如果有 order by 的场景,请注意利用索引的有序性。order by 最后的字段是组合索
引的一部分,并且放在索引组合顺序的最后,避免出现 file_sort 的情况,影响查询性能
正例:where a
=? and b
=? order by c
; 索引:a_b_c
(
6)利用覆盖索引来进行查询操作,避免回表
正例:能够建立索引的种类分为主键索引、唯一索引、普通索引三种,而覆盖索引只是一种查询的一种效
果,用 explain 的结果,extra 列会出现:using index
正例:select id
,name
,sex where name
='shenjian'; 联合索引
(name
, sex
)
(
7)利用延迟关联或者子查询优化超多分页场景
MySQL 并不是跳过 offset 行,而是取 offset
+N 行,然后返回放弃前 offset 行,返回 N 行,那当
offset 特别大的时候,效率就非常的低下,要么控制返回的总页数,要么对超过特定阈值的页数进行 SQL
改写
正例:先快速定位需要获取的 id 段,然后再关联:
SELECT a
.* FROM 表
1 a
, (select id from 表
1 where 条件 LIMIT
100000,20 ) b where a
.id
=b
.id
(
8)建组合索引的时候,区分度最高的在最左边
如果 where a
=? and b
=?,a 列的几乎接近于唯一值,那么只需要单建 idx_a 索引即可
存在非等号和等号混合判断条件时,在建索引时,请把等号条件的列前置。如:where c
>? and d
=?
那么即使 c 的区分度更高,也必须把 d 放在索引的最前列,即建立组合索引 idx_d_c
(
9)防止因字段类型不同造成的隐式转换,导致索引失效
3、SQL语句
(
1)不要使用
count(列名
)或
count(常量
)来替代
count(*),
count(*)是 SQL92 定义的标
准统计行数的语法,跟数据库无关,跟 NULL 和非 NULL 无关
count(*)会统计值为 NULL 的行,而
count(列名
)不会统计此列为 NULL 值的行
(
2)
count(distinct col
) 计算该列除 NULL 之外的不重复行数,注意
count(distinct col1
,
col2
) 如果其中一列全为 NULL,那么即使另一列有不同的值,也返回为
0
(
3)当某一列的值全是 NULL 时,
count(col
)的返回结果为
0,但
sum(col
)的返回结果为
NULL,因此使用
sum()时需注意 NPE 问题
正例:可以使用如下方式来避免 sum 的 NPE 问题:SELECT
IFNULL(SUM(column
), 0) FROM table
;
(
4)使用
ISNULL()来判断是否为 NULL 值
NULL 与任何值的直接比较都为 NULL
在 SQL 语句中,如果在 null 前换行,影响可读性。select
* from table where column1 is null and
column3 is not null
; 而`
ISNULL(column
)`是一个整体,简洁易懂。从性能数据上分析,`
ISNULL(column
)`
执行效率更快一些
(
5)代码中写分页查询逻辑时,若 count 为
0 应直接返回,避免执行后面的分页语句
(
6)不得使用外键与级联,一切外键概念必须在应用层解决
学生表中的 student_id 是主键,那么成绩表中的 student_id 则为外键。如果更新学
生表中的 student_id,同时触发成绩表中的 student_id 更新,即为级联更新
(
7)禁止使用存储过程
(
8)数据订正(特别是删除或修改记录操作)时,要先 select,避免出现误删除,确认无
误才能执行更新语句
(
9)对于数据库中表记录的查询和变更,只要涉及多个表,都需要在列名前加表的别名(或表名)进行限定
正例:select t1
.name from table_first as t1
, table_second as t2 where t1
.id
=t2
.id
;
(
10)SQL 语句中表的别名前加 as,并且以 t1、t2、t3、
...的顺序依次命名
正例:select t1
.name from table_first as t1
, table_second as t2 where t1
.id
=t2
.id
;
(
11)in 操作能避免则避免,若实在避免不了,需要仔细评估 in 后边的集合元素数量,控制在
1000 个之内
4、ORM映射
(
1)在表查询中,一律不要使用
* 作为查询的字段列表,需要哪些字段必须明确写明
(
2)POJO 类的布尔属性不能加 is,而数据库字段必须加 is_,要求在 resultMap 中进行
字段与属性之间的映射
(
3)不要用 resultClass 当返回参数,即使所有类属性名与数据库字段一一对应,也需要
定义
<resultMap>;反过来,每一个表也必然有一个
<resultMap>与之对应
(
4)sql
.xml 配置参数使用:#
{},#param# 不要使用$
{} 此种方式容易出现 SQL 注入
(
5)不允许直接拿 HashMap 与 Hashtable 作为查询结果集的输出
(
6)更新数据表记录时,必须同时更新记录对应的 gmt_modified 字段值为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