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流与面向缓冲 Java IO和NIO之间第一个最大的区别是,IO是面向流的,NIO是面向缓冲区的。 Java IO面向流意味着每次从流中读一个或多个字节,直至读取所有字节,它们没有被缓存在任何地方。此外,它不能前后移动流中的数据。如果需要前后移动从流中读取的数据,需要先将它缓存到一个缓冲区。Java NIO的缓冲导向方法略有不同。数据读取到一个它稍后处理的缓冲区,需要时可在缓冲区中前后移动。这就增加了处理过程中的灵活性。但是,还需要检查是否该缓冲区中包含所有您需要处理的数据。而且,需确保当更多的数据读入缓冲区时,不要覆盖缓冲区里尚未处理的数据。
阻塞与非阻塞IO Java IO的各种流是阻塞的。这意味着,当一个线程调用read() 或 write() 时,该线程被阻塞,直到有一些数据被读取,或数据完全写入。该线程在此期间不能再干任何事情了。Java NIO的非阻塞模式,使一个线程从某通道发送请求读取数据,但是它仅能得到目前可用的数据,如果目前没有数据可用时,就什么都不会获取,而不是保持线程阻塞,所以直至数据变的可以读取之前,该线程可以继续做其他的事情。非阻塞写也是如此。一个线程请求写入一些数据到某通道,但不需要等待它完全写入,这个线程同时可以去做别的事情。线程通常将非阻塞IO的空闲时间用于在其它通道上执行IO操作,所以一个单独的线程现在可以管理多个输入和输出通道(channel)。
选择器(Selectors) Java NIO的选择器允许一个单独的线程来监视多个输入通道,你可以注册多个通道使用一个选择器,然后使用一个单独的线程来“选择”通道:这些通道里已经有可以处理的输入,或者选择已准备写入的通道。这种选择机制,使得一个单独的线程很容易来管理多个通道。
NIO同步非阻塞 NIO基于Reactor,当socket有流可读或可写入socket,操作系统会相应的通知引用程序进行处理,应用再将流读取到缓冲区或写入操作系统。也就是,不是一个链接就要对应一个处理线程,而是一个有效请求对应一个线程,当连接没有数据时,是没有工作线程来处理的nio只有acceptor的服务线程是堵塞进行的,其他读写线程是通过注册事件的方式,有读写事件激活时才调用线程资源区执行,不会一直堵塞等着读写操作,Reactor的瓶颈主要在于acceptor的执行,读写事件也是在这一块分发
AIO异步非堵塞IO AIO需要一个链接注册读写事件和回调方法,当进行读写操作时,只须直接调用API的read或write方法即可,这两种方法均为异步,对于读操作而言,当有流可读取时,操作系统会将可读的流传入read方法的缓冲区,并通知应用程序;对于写操作而言,当操作系统将write方法传递的流写入完毕时,操作系统主动通知应用程序,即,read/write方法都是异步的,完成后会主动调用回调函数
JAVA反射机制是在运行状态中 对于任意一个类,都能够知道这个类的所有属性和方法; 对于任意一个对象,都能够调用它的任意一个方法和属性; 这种动态获取的信息以及动态调用对象的方法的功能称为java语言的反射机制。
反射提供的功能: 在运行时判断任意一个对象所属的类 在运行时构造任意一个类的对象 在运行时判断任意一个类所具有的成员变量和方法 在运行时调用任意一个对象的方法 (要想解剖一个类,必须先要获取到该类的字节码文件对象(class)。而解剖使用的就是Class类中的方法.所以先要获取到每一个字节码文件对应的Class类型的对象.)
反射的使用场景 ①、Java编码时知道类和对象的具体信息,此时直接对类和对象进行操作即可,无需反射 ②、如果编码时不知道类或者对象的具体信息,此时应该使用反射来实现 ③、比如类的名称放在XML文件中,属性和属性值放在XML文件中,需要在运行时读取XML文件,动态获取类的信息 ④、 在编译时根本无法知道该对象或类可能属于哪些类,程序只依靠运行时信息来发现该对象和类的真实信息
关于class对象和这个class类 ①、Class对象的由来是将class文件读入内存,并为之创建一个Class对象 ②、用于获取与类相关的各种信息, 提供了获取类信息的相关方法 ③、Class类继承自Object类 ④、 Class类是所有类的共同的图纸 ⑤、 每个类有自己的对象,同时每个类也看做是一个对象,有共同的图纸Class,存放类的结构信息,能够通过相应方法取出相应的信息:类的名字、属性、方法、构造方法、父类和接口。
获取反射入口(class对象)的三种方法 ①、通过通过Class.forName(“全类名”) ②、类名.class------Class<?> perClazz2 = Person.class; ③、对象.getClass()--------Class<?> perClazz3 = person.getClass()
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的概念 序列化:把对象转换为字节序列的过程称为对象的序列化。 反序列化:把字节序列恢复为对象的过程称为对象的反序列化。
上面是专业的解释,现在来点通俗的解释。在代码运行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对象(debug过的都造吧),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一类对象的集合,很多的对象数据,这些数据中,有些信息我们想让他持久的保存起来,那么这个序列化。就是把内存里面的这些对象给变成一连串的字节描述的过程。常见的就是变成文件
序列化优点: ①将对象转为字节流存储到硬盘上,当JVM停机的话,字节流还会在硬盘上默默等待,等待下一次JVM的启动,把序列化的对象,通过反序列化为原来的对象,并且序列化的二进制序列能够减少存储空间(永久性保存对象)。 ②序列化成字节流形式的对象可以进行网络传输(二进制形式),方便了网络传输。 ③通过序列化可以在进程间传递对象。
什么情况下需要序列化 当你想把的内存中的对象状态保存到一个文件中或者数据库中时候; 当你想用套接字在网络上传送对象的时候; 当你想通过RMI传输对象的时候;
如何实现序列化 实现Serializable接口即可
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的注意点 ①序列化时,只对对象的状态进行保存,而不管对象的方法; ②当一个父类实现序列化,子类自动实现序列化,不需要显式实现Serializable接口; ③当一个对象的实例变量引用其他对象,序列化该对象时也把引用对象进行序列化; ④并非所有的对象都可以序列化,至于为什么不可以,有很多原因了,比如: – 安全方面的原因,比如一个对象拥有private,public等field,对于一个要传输的对象,比如写到文件,或者进行RMI传输等等,在序列化进行传输的过程中,这个对象的private等域是不受保护的; – 资源分配方面的原因,比如socket,thread类,如果可以序列化,进行传输或者保存,也无法对他们进行重新的资源分配,而且,也是没有必要这样实现; ⑤声明为static和transient类型的成员数据不能被序列化。因为static代表类的状态,transient代表对象的临时数据。 ⑥序列化运行时使用一个称为 serialVersionUID 的版本号与每个可序列化类相关联,该序列号在反序列化过程中用于验证序列化对象的发送者和接收者是否为该对象加载了与序列化兼容的类。为它赋予明确的值。显式地定义serialVersionUID有两种用途: – 在某些场合,希望类的不同版本对序列化兼容,因此需要确保类的不同版本具有相同的serialVersionUID; – 在某些场合,不希望类的不同版本对序列化兼容,因此需要确保类的不同版本具有不同的serialVersionUID。 ⑦Java有很多基础类已经实现了serializable接口,比如String,Vector等。但是也有一些没有实现serializable接口的; ⑧如果一个对象的成员变量是一个对象,那么这个对象的数据成员也会被保存!这是能用序列化解决深拷贝的重要原因; 注意:浅拷贝请使用Clone接口的原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