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和【偶】为什么能是主线

    技术2022-07-10  132

    “大圆满”之前行--从概念到知识再到计算的共生【原力】_ 2_0_3

    【然】和【偶】为什么能是主线

                          ----“名相”与“KR截面的2*2原语”的结合(KR: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几句闲话--为什么写它

    写到目前,总有在“云雾密布”中“绕圈圈”的感觉。本来写《“大圆满”之前行--从概念到知识再到计算的共生【原力】》(以下简称“大圆满”)是为了给这一期之前已经完成的其它文章立个开端,但因为方向不明,免不了在写的时候,遇到很多“名义”(名词的意义)上的问题,都需要用联想的方式,给出几乎是没有尽头的想象,使这个开端上总是不断出现很多个看上去似乎毫无规律又总像是在不断重复着同一个东西的表述,使每次要表述的主题都不得深入。

    之所以如此,原因是在写这篇《大圆满》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最终目标。当时写它的本义就是要在开端上通过线索的延伸去寻找那个,能在这个开端上到达的最后终点到底是什么,能让那个目标能在《大圆满》中为开端给出的总的贯通和贯穿线索(起承转合)中推出最后能达到的终点,以便为我的设计确定目标,即,为我的目标设计找到依据。这样,目标设计及其实现方案的概要设计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东西了,因为它们应该在《大圆满》篇中已经给出了建构上的原则和范导性的指南了,不然《大圆满》篇配不上“大圆满”了,目标也不可能在《大圆满》篇中得出了,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双刃剑。

    也是因为本文第一段中所述的原因,我在《大圆满》各章节中已经写了大量的内容,但总觉得意犹未尽而不能结篇,这样就只是发出了中间的两个小的段落。但过程中所做的所有这些思考,已经在我这里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思路,这个思路的完整是以能将我之前的两个阶段的思考完全统筹进去为前提的。

    我前面分两个阶段,分别思考了两个主题,一是“应用孵化器”,二是“应用架构的基础设施”。其中后者的内容,已经基本整理成文了,前者虽然主体上已经完成,但并没有整理成可以贴出来的文章,只是最后把阶段性的标志,做了个简单的提要。两个部分的主要文章,可参见2018-03-31《应用孵化器设计概要和2018年11月18日《应用架构的基础设施-- PCOM模块》中的描述,详细设计是下一步目标设计的工作内容。两篇文章的链接:

    https://blog.csdn.net/ChuanfangChen/article/details/79768110

    https://blog.csdn.net/ChuanfangChen/article/details/84196070

    在继续按照原先的规划写下去之前,有必要对总体给出一个概观,一方面联结我三个阶段的思路,另一方面也是为关心的朋友们给出点实实在在的东西。所以有了现在这一篇。从内容上,本篇不属于规划中的任何一篇,但却是对两条主线及其背景的一个全括。

    因此,这一篇可以 放在“大圆满”...【原力】_ 2_0“的“贰、两条主线 :一切的开端”的内容之后。( https://blog.csdn.net/ChuanfangChen/article/details/106915776)

     

    正文

    前面列出的两条主线【然】和【偶】是对一切处于周旋中的事物的一个诠释以及通过这个诠释达成认知的过程,可以借用一句话概括(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

    事物周旋,必有称谓:何者为形,何者为质,何者为义,何者为利。鉴其状态,权其分剂,而名立焉。

    简明如下:

     1第一条主线对应“KR”原语“Continuant”,表示的是恰当的、对的结构,我把它整体称为【然】,意思是必然是这个结构,可以自明不需要证明的。其【然性】是“实元【然者】是“实子”,位于“z系”中;

    2第二条主线对应“KR”原语“Occurrent”。阐明的是发生,一切存在现象发生的因素,我把它称为【偶】。其【偶性】是“虚元”,其【偶者】是“虚子”,位于“x系”中。

    3 联结两者的桥梁,是共相、共感、共生的发生次第之发觉,是 “真理truth的【发生式】”的构建过程。这个过程 是任何一个“裸名”“而立名焉”的配套过程。我把“真理truth的【发生式】”简别为【觉】。其【觉性】是“单位”(“空虚”,等待填充的空位。【定性】),其【觉者】是“单子”(估值函数,即时演算,【定量】),位于“y系”中。分别对应“KR”原语“Physical”和“Abstract”。

    (---------------------------------------------------------------------

    KR截面的2*2原语 就是上面的两组概念对子:Continuant/Occurrent”(连续的流体/偶然的发生-存在的两种证明,阐明了【主体性】-【时劫】) 和“Physical/Abstract”(物质的具象,抽象的概念,形式的两个层次,阐明了【客体性】,【方隅】)。“KR”一共有7个原语,另外的三个是任何“三位一体”之“三位”在其“一体”的建构次第上的逻辑上的前后关系【初后】:1st,2nd,3rd“x系/y系/z系”是具体方案中的概念,在“应用架构的基础设施”中有描述。其中“虚元”是“应用孵化器”中的因子(“本元”)。其概要可参见2018-03-31的文章《应用孵化器设计概要和2018年11月18日的文章《应用架构的基础设施-- PCOM模块》中的描述,详细设计是下一步目标设计的工作内容。------------------------------------)

    从上述说明不难看出,【偶】是打破【情态】集合的一个稳定状态的不稳定因素:

    --对主体来说,它不以我们的意愿为转移,我们认为它是偶然的,不可操控的。

    --但从另外一个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它却必定是我处于其中的这个整体的共同意志的象征,代表了整体中的每个个体的“主体间性”的共同发生【共生】,本质上还是前面的【然】,只是不为我们所知而已。

    --这样我们才可能开始对这个【偶】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中【共相】阶段给出“其”,【共感】阶段给出的“其”,【共生】阶段得出“真理truth的【发生式】”,从而最后为该“裸名”给出完备的“任务task的【表达式】”和“定义definition”的【正规式】”而圆满为“裸对象”。这个生产力我把它称为“满力”(【原力】“在圆满”之“前件”中的分量-“y元”),和它相对的是“引力”(【原力】在“大圆满”之“前行”上的分量-“x元”。这个“x元”正是这次的文章《“大圆满”》的内容)。

    (作为“实子/虚子/单子”的“x元件/y元件/z元件”是“应用架构的基础设施”的“固位”(过程process上的三级次:因位/故位/周位,统称为"3P")上的设施,它们运用为“应用孵化器”生产线上的配套设施,根据由“虚元”中给出的配装清单分别为“应用孵化器”的两个需求层级进行配套。“应用孵化器”的两个需求层级就是“需求管理DM”的两个层次,“物料需求计划MRP”和“制造资源计划MRPII”。前者是”制备->COTS集成装配,后者是“制造->JIT生产装置”。)

    这个过程,在我的方案中,被称为纵横之“捭阖”:一个新的命名事务触发一次开启,等上面的过程结束后闭合。这个过程完成后会以包文件提交。这个过程,首先会作为一个“模态窗口”被投射到工作空间,并中断当前所有的进程直到“裸对象”生成。

    这个新的命名事务,根据“命名”的客体化行为的性质(attribute,“属质性”)的不同可能是两种“例行公事”的工作内容,一是“鉴其状态”,二是“权其分剂”,前者为“纵”,后者为“横”。“纵”上会自动触动“生态系统”的运转来完成,“横”上则需要通过“组态平台”来配置原本的“闭包”单元中由于这个新的“公民”的加入所需要的全部的常规配置(内部的或外部的),并需要根据该“公民”的权利级别和活性级别完成配套的【NOD】(“Notes On Definition”)【RFC】(“Requst For Comment”)。两者的完成需要在统一的标准化模板中并在统一规范的模板向导下完成的。直到生成“裸对象”。(前者通过运行应用孵化器”,后者需要使用“应用架构的基础设施

    (以上可参考6月27日的文章“大圆满之前行.....【原力】_ 2_1_0_1https://blog.csdn.net/ChuanfangChen/article/details/106982083

    “裸对象”的完全对象化最晚要其被调用时实现。“裸对象”的对象化程度级别是不同的,级别的配设和应用系统的性质有关。但无论那种情况,其最后一步都是在线程中进行的“实例化”。目标系统中预先给出以下不同的对象化程度级别。

    (也就是“质性”的设计级别,这个设定对应着“后台”的设计。这里说的后台,也就是我一直说的“目标系统”的运行时内核,同时,把目标系统的功能作为应用系统的“中台”提供。这个“目标系统”设计的第一次落定,只是全部的逻辑部分,实现方案--前台-设计则是紧随其后的工作。包括我要设计的目标系统在内的任何应用系统的“格局”最终由这个“质性”的设计级别限定,所以设计中需要给出“质性”级别的自适配能力,这里列出的两条主线及其全部背景都是为这一目标服务的。 )

    关于“质性”的介绍,是在6月23日的文章“大圆满之前行.....【原力】_ 2_0_1/2”“贰、两条主线 :一切的开端”的最开头部分对两条主线的两大印象之“(二)、各种名相分别 --【样态】各异”中首次提出来的,后来又在6月25日对其进行了修改。修改中将“质性”的设定级别自上至下(“质性”的设定范围的大小,即“质性”的“不设定”程度)暂定为:超质性、虚质性、泛质性、类质性、属质性、种质性。

    修改中,明确了“超质性”的地位,并在其中增加了“虚质性”和“泛质性”:

    虚质性:特种环境中可以应用到质性配置上的公共设施;泛质性:特定领域中对质性的通用前设。

     

    【--未完待续---】

                                                                                   ----------2020年7月1日 于辽宁丹东

     

     

     

    Processed: 0.020, SQL: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