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树与随机森林

    技术2024-11-09  17

    一、信息熵

    熵:对平均不确定性的度量:

    互信息:指两个事件集合之间的相关性。两个事件X和Y的互信息定义为:

    其中,H(X, Y) 是联合熵(Joint Entropy),其定义为:

    平均互信息:得知特征Y的信息而使得对标签X的信息的不确定性减少的程度。\

    熵与互信息的关系:

     

     

     

    二、决策树学习算法

    1. 决策树

     

    决策树学习采用的是自顶向下的递归方法,其基本思想是以信息熵为度量构造一棵熵值下降最快的树,到叶子节点处的熵值为零,此时每个叶节点中的实例都属于同一类。是有监督学习。

    建立决策树的关键,即在当前状态下选择哪个属性作为分类依据。根据不同的目标函数建立决策树主要有一下三种算法:ID3,C4.5,CART。

    2. 信息增益

    特征A对训练数据集D的信息增益g(D,A),定义为集合D的经验熵H(D)与特征A给定条件下D的经验条件熵H(D|A)之差,即:g(D,A)=H(D) - H(D|A)。显然,这即为训练数据集D和特征A的互信息。遍历所有特征,选择信息增益最大的特征作为当前的分裂特征。

    信息增益率:gr(D,A)= g(D,A) / H(A)

    Gini系数:

    考察Gini系数的图像、熵、分类误差率三者之间的关系 ,将f(x)=-lnx在x=1处一阶展开,忽略高阶无穷小,得到 f(x) ≈1-x。

    3. ID3、C4.5、CART

    ID3:

    取值多的属性,更容易使数据更纯,其信息增益更大。训练得到的是一棵庞大且深度浅的树:不合理。 C4.5 :

    C4.5算法继承了ID3算法的优点,并在以下几方面对ID3算法进行了改进:

    1) 用信息增益率来选择属性,克服了用信息增益选择属性时偏向选择取值多的属性的不足;

    2) 在树构造过程中进行剪枝;

    3) 能够完成对连续属性的离散化处理;

    4) 能够对不完整数据进行处理。

    CART: 一个属性的信息增益(率)/gini指数越大,表明属性对样本的熵减少的能力更强,这个属性使得数据由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性的能力越强。

    4. 决策树的评价

    假定样本的总类别为K个。 对于决策树的某叶结点,假定该叶结点含有样本数目为n,其中第k类的样本点数目为nk,k=1,2....K。 若某类样本nj=n而n1,n2,...,nk=0,称该结点为纯结点;若各类样本数目n1=n2=...=nk=n/K,称该样本为均结点。 纯结点的熵Hp=0,最小;均结点的熵Hu=lnK,最大。 对所有叶结点的墒求和,该值越小说明对样本的分类越精确。 各叶结点包含的样本数目不同,可使用样本数加权求熵和评价函数:

    由于该评价函数越小越好,所以,可以称之为“损失函数”。

    决策树对训练属于有很好的分类能力,但对未知的测试数据未必有好的分类能力,泛化能力弱,即可能发生过拟合现象。

    三、剪枝、Bagging与随机森林

    1. 剪枝算法

    由完全树T0开始,剪枝部分结点得到T1,再次剪枝部分结点得到T2...直到仅剩树根的树Tk;在验证数据集上对这k个树分别评价,选择损失函数最小的树Ta。

    根据原损失函数:

    叶结点越多,决策树越复杂,损失越大,故加以修正:

    假定当前对以r为根的子树剪枝:剪枝后,只保留r本身而删掉所有的叶子 考察以r为根的子树:令剪枝后的损失函数=剪枝前的损失函数,求得a。

    对于给定的决策树T0: 计算所有内部节点的剪枝系数; 查找最小剪枝系数的结点,剪枝得决策树Tk ; 重复以上步骤,直到决策树Tk只有1个结点; 得到决策树序列T0T1T2...TK ; 使用验证样本集选择最优子树。 使用验证集做最优子树的标准,可以使用评价函数。

    2. Bagging

     

    Bagging算法(英语:Bootstrap aggregating,引导聚集算法),又称装袋算法,是机器学习领域的一种团体算法。Bagging算法可与其他分类、回归算法结合,提高其准确率、稳定性的同时,通过降低结果的方差,避免过拟合的发生。

    Bagging是通过结合几个模型降低泛化误差的技术。主要想法是分别训练几个不同的模型,然后让所有模型表决测试样例的输出。 这是机器学习中常规策略的一个例子,被称为模型平均(model averaging)。采用这种策略的技术被称为集成方法。

    bootstrap aggregation 从样本集中重采样(有重复的)选出n个样本在所有属性上,对这n个样本建立分类器(ID3、C4.5、CART、SVM、Logistic 回归等),重复以上两步m次,即获得了m个分类器,将数据放在这m个分类器上,最后根据这m 个分类器的投票结果,决定数据属于哪一类。

    3. 随机森林

    随机森林在bagging基础上做了修改。

    从样本集中用Bootstrap采样选出n个样本;从所有属性中随机选择k个属性,选择最佳分割属性作为节点建立CART决策树;重复以上两步m次,即建立了m棵CART决策树,这m个CART形成随机森林,通过投票表决结果,决定数据属于哪一类。

    当然可以使用决策树作为基本分类器,但也可以使用SVM、Logistic回归等其他分类器,习惯上,这些分类器组成的“总分类器”,仍然叫做随机森林。

    多个分类器的投票机制包括:一票否决、少数服从多数、有效多数(加权)。

    如果一个问题存在弱分类器,则可以通过梯度提升的方法得到强分类器。

     

     

     

     

     

     

     

     

     

     

     

    Processed: 0.010, SQL: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