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一两个维度去定义优秀的前端工程师会显得比较狭隘,用词太宽泛似乎对所有的工程师甚至其他行业也适用,所以还是罗列几组场景对比好了:
场景一
A 写的代码每次来需求都需要大面积修改,需求做的越多代码越看不懂
B 每次也加很多代码,但是需求做的越多,整体结构越清晰,尽管有些细节处理有点恶心
原因是 B 做了两件事,一是在早期就摸清楚了业务的打法,owner 了业务的前端开发,所有的业务方默认他是技术接口人了;二是用到了几个设计模式,把代码布局得十分清晰,并做好了未来多人开发的技术架构设计。
场景二
A 写了两年代码,做了十几个项目,啥也没留下,无任何产出
B 干了一年,在三个大项目中抽象了两套通用解决方案,沉淀了七八个常用组件,开发了三个小工具,并推广到团队
原因是 B 每写一行代码就在思考,以后能不能不写这行,能不能少写一行,别的同学有没有可能也在写这行;还在思考,不同项目整体工程环节是否存在缺失或者雷同,等等。
场景三
A 遇到了一个线上问题,特别着急,到处找人帮忙看问题,一会儿联系同事,一会儿联系客户,一会儿联系用户
B 遇到一个线上问题,上机看日志,预发断点调试,重跑测试用例,远程抓包…加扣 扣qun一起加入学习交流:953049818
因为 B 平时遇到问题从不回避,硬着头皮也要向问题冲过去,对各种环境、工具和业务流程已经十分熟悉;你给他描述症状,他可以立马定位大致问题。这是基础能力扎实,和经验丰富的体现。
场景四
A 在大型项目中扮演着民工角色,成天被人催着赶工做需求
B 在所有项目中都扮演包工头角色,技术兼任 PM
因为遇到复杂的场景,B 总是能够拆解问题,有计划的安排解决问题,上传下达,做好风险把控,有预案,有效跟进,而且每次都能拿到较好的结果。
场景五
A 来了需求,第一句话是,我没空,往后排期吧
B 会问清楚需求的背景,产品的思考,运营的思考,对产品的整体推进作用,后期的策略,以及衡量结果的数据维度等等,最后还会适当修正需求
因为 B 从来都不把自己当做一个前端开发,他觉得产品是团队的,是公司的,好的内容他会接受并执行,不好的不认同的部分,产品必须先说服他。他平时就善于站在不同角色(合作伙伴、用户、老板)的角色去思考问题。
以上,手机码字,列举几个场景,不同场景背后对应的优秀工程师能力在表达上可能存在重复,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