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操作(无操作系统),50年代早期
电子管时代【1946-1955】
结构特点
硬件:电子管、接线面板(按钮/开关)
程序:二进制程序,打孔:纸带和卡片
使用特点
程序准备/启动/结束:手工处理,繁琐耗时缺点
效率低:CPU有效运行时间极低用户独占缺少交互单道批处理系统 50年代
晶体管时代【1955-1965】
1955年,IBM推出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典型机型7094
工作特点
管理员事先将多个作业输入到磁盘形成作业队列;
操作系统依次自动处理队列中的每个作业
装入-运行-撤出…
程序的装入和撤出:自动完成,效率极高
运行完毕,通知用户取结果
工作特点
批量:作业队列自动:识别作业,装入和撤出单道:依次,串行缺点
外设与CPU交替空闲和忙碌,CPU和外设利用率低多道批处理系统 60年代初
定义:在内存中存放多道程序,当某道程序因为某种原因(例执行I/O操作时)不能继续运行而放弃CPU时,操作系统便调度另一程序投入运行。这样可以使CPU尽量忙碌,提高系统效率。
提高系统CPU利用率
提高系统吞吐量
特点
多道:内存同时存放多道程序并行:宏观上串行:微观上缺点
作业处理时间长;交互能力差;运行过程不确定;分时系统 60年代中
60年代硬件的两个重大进展
中断技术
CPU收到外部信号(中断信号)后,停止当前工作,转去处理该外部事件,处理完毕后回到原来工作的中断处(断点)继续原来的工作。
通道技术
专门处理外设与内存之间的数据传输的处理机。
高性能主机 + 多个终端
主机:运算,CPU+内存
终端:输入和显示
第一个实用化的分时操作系统
第一个真正体现操作系统领域各种先进概念和技术的操作系统革新和创造
实现操作系统的可移植性
实现了硬件无关性
引进了“特殊文件”(Special File)的概念
把外设看做文件,实现对外设统一管理
背景
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进入个人计算机(PC机)时代。
1973年:CP/M操作系统
Control Program/Microprocessor
良好的层次结构:BIOS把操作系统和硬件分隔
易学易用
苹果Mac OS和Macintosh(1976年)
Mac OS 是运行Macintosh系列电脑上的操作系统。
Mac OS 是首个配有图形界面和鼠标的操作系统。
微软的MS DOS(80年代)
磁盘操作系统单用户单任务MS DOS预装在IBM PC 上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
1985年11月,Windows1.0正式发布1992年04月,发布Windows3.11993年05月,发布Windows NTWindows 95、CE、98、2K、XP、Win7、Win8、Win10…Windows占有PC市场的巨大份额
普通操作系统+网络通信+网络服务
UNIX/LINUX/WINDOW
功能
透明存取存取控制嵌入式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
嵌入式系统
软硬件可以裁剪,软硬件一体化的系统
典型嵌入式操作系统
AndriodLinuxucOSucLinuxvxWorksWinCE